最准一肖一码100%准开奖结果

    您现在的位置是:最准一肖一码100%准开奖结果 > 法律常识 >

    吴远龙:回望千年讲述“婺学”与“浙学”的璀璨星光

    文章来源:admin 时间:2024-03-03

      每一座城市都有独属于它的文化读本。这片土地上,是谁燃起了第一缕炊烟,谁砌了第一块墙砖,又是哪年哪月有了这如许多的礼俗风化,又因了何许契机有了鸿儒论道的旷世奇遇?《今日婺城》携众地方文化学者,以一个人、一本书,解锁婺城文化的一个面,带领读者循着书香读婺城。

      从万年上山到千年婺学,金华位于“浙江之心”,自古是一片文明发迹、文化繁衍的热土。从吕祖谦、陈亮、唐仲友到何、王、金、许“北山四先生”的代代名儒,创造了璀璨夺目的“婺学”文化体系。那么,在源远流长的“浙学”文化体系中,“婺学”与“浙学”是何关系?它又是通过什么样的平台和方式深刻影响“浙学”萌发、形成、兴盛和变革的?本期“书香婺城”邀请到了地方文化学者吴远龙,带领读者回望千年,讲述“婺学”与“浙学”的璀璨星光。

      既有研究表明,两宋以前,浙江几无名震一方的学术大腕,更无自成一统的学术流派,在中国学术江湖上不显山不露水。而在程颢、程颐“二程”之说传入浙江之前的北宋年间,在金华却悄然兴起了兰溪范浚“香溪之学”闻名于世,学界称之为“婺学之开宗,浙学之托始”,也就是说“浙学”由此生发。作为宋代名气最盛的学术大佬朱熹,对范浚也是仰慕不已,并为“熹尝屡造其门而不获见”而抱憾不已。朱熹是最早提出“浙学”概念的,他共三次提到“浙学”。《香溪文集》有载“初不知从何学,其学甚正,近世言浙学者多尚事功,浚独有志圣贤之心学,无少外慕”,他还亲自为范浚作《范浚小传》。他在《朱子语类》中又再次论及“浙学”,称“江西之学只是禅,浙学却是功利”“若功利,则学者习之便可见效。此意甚忧也。”,此处指的“浙学”实际上是指金华、永康、永嘉的事功之学,当然,他是持批判态度的,但至少说明彼时“浙学”起势于金华,是为源头。

      “浙学”的真正成型与兴盛,当在宋室南迁、“二程”之说传入浙江的南宋时期,集聚了大批名儒雅士,一时成为“浙学”核心区和最主要的发源地。由吕祖谦性命之学、陈亮事功之学、唐仲友经制之学共同组成的“金华学派”盛极一时,与朱熹理学、陆九渊心学并称三大主流学派,吕祖谦则与朱熹、张栻同框出镜并称“东南三贤”,着实为金华争得了无上荣光。因学术之兴盛,金华因此被誉为“小邹鲁”。既能入列浙江唯一的全国三大学术流派,说它是“浙学”的源头自不为过。自己说了不算,借名家之说会更有说服力。作为“浙东学派”创始人的黄宗羲在《宋元学案》之“东莱学案”中直言“宋乾、淳以后,学派分而为三:朱学也,吕学也,陆学也。三家同时,皆不甚合。朱学以格物知致,陆学以明心,吕学则兼取其长,而复以中原文献统润之”。黄宗羲不仅充分肯定了以吕祖谦为代表的“金华学派”的独特地位,而且还点明了“金华学派”一个非常独特的气质“兼取其长”。此后,清代金祖望在其修补的《宋元学案》之“说斋学案序”中进一步称“乾、淳之际,婺学最盛。东莱以性命之学起,同甫以事功之学起,而说斋则为经制之学”。

      元明时期,由“北山四先生”和吴莱、黄溍、柳贯、吴师道、王祎、宋濂等组成的金华文人群体,在“浙学”星空中熠熠生辉,撑起了金华的“浙学”高地地位。元代的“北山四先生”何基、王柏、金履祥、许谦被称朱学之嫡传,以“四书”之学见长,全祖望在《宋元学案》之“北山四先生学案叙录”中称其为“浙学之中兴”。“北山四先生”还与吕祖谦一道,入列孔庙从祀的14位浙江先贤名录。

      吴远龙认为,文化总是通过纵向的传递和横向的传播而生生不息发展的。“金华学派”作为“浙学”的“祖地”,它始终是开放的,用各种方式扩大自己的“朋友圈”,助推“浙学”的演进发展,进而强化“浙学之源”地位。

      其一是通过师承关系。史料表明,作为“金华学派”开创者的吕祖谦,在武义明招山开设“明招讲院”门生最多时有300余人,其中有不少是从宁波、绍兴、台州等浙东地区慕名而来的,即便如“永嘉学派”代表人物陈傅良、薛季宜、叶适,也是吕祖谦的学生辈,都听过他的课。而朱熹则把自己的儿子朱塾送至吕祖谦门下求学,其女婿黄幹是吕祖谦的门生。黄幹把吕学传于王柏,王柏曾任“丽泽书院”山长,到台州、应天府等地讲过学,吕学得以更大范围传播。在吕祖谦师承谱系中,有两个门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传承传播作用。一个是胞弟吕祖俭。吕祖俭师承吕祖谦学问,任职宁州时,与“甬上四先生”(明州四先生)舒璘、沈焕、杨简、袁燮甚为相交,在学术交流和讲学中传播了吕学。另一个是门徒楼昉,他把吕学传给宁州的王撝、王应麟父子,由于王氏父子在宁州地区名气很大,吕学也因此推而广之。

      其二是通过书院这个平台。金华是书院文化的高地,《中国书院史》中有记载的金华书院有47座,名列浙江第一;《浙江通史》中有记载的金华书院有30余所。南宋时的丽泽书院、石洞书院、五峰书院等均十分有名,丽泽书院更是南宋四大书院之一。书院既是培养人才的摇篮,又是思想创造的阵地,还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窗口,经常会吸引学术名家前来讲学或学术切磋,在思想火花碰撞中推动学术繁荣的同时,又扩大了“金华学派”的对外影响。朱熹、陆九渊、陆九龄先后多次到五峰书院、石洞书院讲学,叶适曾作为石洞书院首席主讲,陆游也曾在石洞书院讲学。但凡书院,总会举办一些学术论坛,吕祖谦主持的“鹅湖之会”不仅是中国学术史上第一次“华山论剑”,也是“金华学派”走出去扬名立万的经典案例。

      其三是个人私交和书信来往。朱熹与吕祖谦虽学术观点不同,但两人私交很好,朱熹所写的文章都会先寄给吕祖谦审,吕祖谦也会详细批校修改,而且还一同完成了《近思录》。据考证,朱熹私信吕祖谦达104封,而吕祖谦私信朱熹64份,而且还先后三次相邀聚会,探讨学问。正是这种个人私交和私信,促进了不同学术的交融和共同发展。

      除此之外,学术著作也成为传播“金华学派”思想的重要载体。金华被称为“文献之邦”,是宋代三大刻版印刷中心之一。据不完全统计,金华历史上曾有6000余种文献,现存约800余种。由于发达的刻版印刷业,使得“金华学派”吕祖谦、陈亮、“北山四先生”、宋濂等代表人物的经典著作走出金华,为浙江乃至全国各地为学之人收藏学习,从而扩大了“金华学派”学术思想的对外传播。

      值得一提的是,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“浙学”人文精神里留下了深刻的“金华学派”烙印。

      吴远龙介绍,吴光、董平、梅新林、徐儒宗、黄灵庚等浙江学者,从不同角度解析了“浙学”蕴含的基本精神,认为从王充的“实事疾妄”、吕祖谦的“经世致用”、陈亮的“农商相籍”到叶适的“崇义善利”,再到黄宗羲的“民主经世”和蔡元培的“兼容并包”,“浙学”具有民本、求实、批判、兼容、创新、开放等基本精神,这些精神与以人为本、自强自立、开放创新、诚信务实、多元和谐的当代浙江精神是一脉相承、融合打通的。

      如果作进一步分析,“浙学”具有的上述精神,有着明显的“金华学派”的烙印,换言之,“金华学派”是“浙学”人文精神的重要源头和集中代表。以黄宗羲、刘宗周、万斯同、万斯大、邵廷采、金祖望、章学诚等为代表的“浙东史学”,深受吕祖谦“经世致用”影响,强调经史并重,由史入经,研究历史是为了服务现实,而不拘泥于典籍中某句话、某个词和标点对错。“浙学”注重以人为本,吕祖谦在《易说》中强调要“取民有制”,主张让老百姓休养生息,反对无节制征收税赋。“浙学”具有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,而吕祖谦为学做人拥有谦和包容、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,其学问堪称杂博,“未尝倚一师,主一说”,凡是有用的都吸收,以致朱熹批评吕祖谦的学说没有自己的特点。“浙学”讲务实,吕祖谦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“著实功夫”,一切看实际效果,“讲实理、育实才而求实用”是其办学宗旨。陈亮更是强调义利并举、农商相籍,认为道在物中,理在事中,“功到成处便是有德,事到济处便是有理”“天下之大病莫不过于不为”,光说不做是伪君子。陈亮不仅力主事功,而且展开了丰富的经商实践,希望通过发展经济来壮大国力,完成收复中原大业。“浙学”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,“金华学派”的开创者吕祖谦更是强调“天下事向前则有功,不向前,百年也只如此,盖往则有功”,在他看来,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,要通过创新超越前人,这样才能达到“有功”的目标。

      【学者名片】吴远龙,男,曾任金华市社科联主席.市政协文史委主任、市文史馆副馆长,现为市咨询委副秘书长、咨询委委员,系浙师大、金职院、市委党校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,先后主持省、市各级课题三十余项,出版《金华改革开放三十年》《金华:崛起中的浙中城市群》等专著,主编《生活中的法律》、《市民法律常识》《如何当智慧父母》《老祖宗告诉你如何做人》《古婺芳踪》《老金华的记忆(丛书三套18本)》等著作三十余种一百余部。2011年在全国第十三次社科科普理论研讨会上被评为“全国百名社科普及专家”。

    Top